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news.163.com/12/0217/06/7QENIN4J00014AED.html"
臺灣眼科權威蔡瑞芳近日宣布停做激光近視矯正手術(Lasik)。該消息震動了業界。16日,作為A股眼科醫學惟一的上市公司,愛爾眼科股價遭遇重挫。這一消息引發很多疑問,這種手術究竟有多大風險,已經做了該手術的消費者該怎么辦?昨日本報報道中,醫院各方對此亦是爭議頗大,有專家稱術后的發病率不到1%,蔡瑞芳的觀點只是個人看法,也有專家稱本地一些醫院也早已停止做這項手術……這場公開爭議,又將為普通患者帶來什麼啟示?對業界,又有何反思?(2月15日,本報報道)學術之爭公開化是重新評估手術風險的契機本報評論員楊方毅有過在大醫院求醫經驗的人,大概都有一種感受人為刀殂,我為魚肉。對醫學專業茫然無知的患者,在面對醫院這個強大的專業機構時,除了盲從,幾乎別無選擇。因此,在被業界稱為“二十世紀末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醫學創舉之一”的“激光近視矯正手術”推出之后,飽受近視之苦的患者,自然躍然接受手術。但其中利弊的爭議,卻一直不為公眾所知。如今這場爭議的公開化,無疑價值重大。歡迎這場科普性質的爭議繼續擴大,讓更多專業人士和公眾參與其中,陳說利害關系。這個自上世紀90年代從歐美國家開始向全球多國蔓延的手術,在歐美國家的業界一直存在利弊和安全性的爭論:“技術新、缺乏長期跟蹤性研究,對手術的遠期療效和安全性缺乏把握……”而這些爭論也早已漫延到國內,甚至成都一些醫院早在幾年前就停止了這種手術。但是,這些爭議卻僅限于醫學業界,患者一直稀里糊涂:為什麼有的醫院還在做?有的醫院又停了?而做過該手術的患者更沒有得到后續的跟蹤觀察,是否有負作用也無從知曉。如今,眼科權威蔡瑞芳的“封刀宣言”,引爆了這場“暗藏”于業界的爭議,曝光于公眾面前。誠然,各方發言的醫療機構和專業人士,或多或少都帶著己方的利益訴求,但公眾至少知道了這個手術的風險隱患,今后必將更加謹慎。但也正因為如此,這次所謂的“學術爭議”明顯也是利益之爭,比如美國平均每年有70萬人接受這個手術,每只眼睛的價格在1500美元至2000美元左右,對醫療機構無言,無異于一個舍不下的“金礦”。面對這個財源滾滾的“金礦”,很多仍在做這個手術的醫療機構,均眾口一詞地認為蔡瑞芳的說法不足為據,甚至有專家干脆認為“出現手術后遺癥……可能與當年的手術不成熟或做手術的醫生技術掌握不成熟有關。”一邊是眼科名醫、“Lasik之父”蔡瑞芳號稱基于醫學良心的封刀,一邊是更多專家信誓旦旦的反駁,對醫學專業一片茫然的公眾又該糾結了到底誰說的有道理?
關鍵字標籤:近視雷射手術注意事項
|